- 心血管疾病 -
狹心症(冠狀動脈疾病)
 

狹心症(冠狀動脈疾病)

「狹心症」(冠狀動脈硬化疾病)是一種缺血性心臟病,供應心臟細胞的動脈血管(冠狀動脈)產生「動脈硬化瘢塊」的隆起,造成動脈管腔狹窄,使供應給心臟細胞的血流減少,於是在心臟需氧量突然增加的時候(例如較劇烈的身體活動、緊張心跳加快)或動脈血管收縮時(例如天氣冷的時候)造成心肌細胞的血流不足所引起的胸痛或胸悶症狀,也稱作「心絞痛」,其症狀的特徵為前胸壓迫感或悶痛感,有時會延伸到下巴、或肩膀、甚至左上臂內側。在疾病初期,若發作時能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錠,讓心臟的氧氣需求降低或讓心臟血管擴張,症狀便會在幾分鐘內消失,但當動脈狹窄的部位及程度持續增加,症狀發作頻率會越來越高,程度會越來越嚴重、越來越難以緩解,一旦有血栓卡住冠狀動脈狹窄部位,便引起急性心肌梗塞(某一條心臟血管完全阻塞),死亡率很高。要注意的是,有些人雖然已經產生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卻沒有明顯的狹心症症狀,以致於疏忽了疾病的進展,常常一發作便以嚴重的急性心肌梗塞來表現,這在糖尿病患者中頗為常見。

哪些人比較容易發生動脈硬化?怎麼預防呢?熟知的危險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肥胖、吸菸、遺傳等等,雖然有些危險因子與動脈硬化之間不見得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不過,目前醫學對於預防動脈硬化的標準建議仍著重在控制這些已知的危險因子,包括戒菸、減重、運動、低鹽低油飲食、使用降血壓藥、降血糖藥、降血脂藥等等,而藉由控制這些危險因子,確實能延緩部分動脈硬化的惡化速度。遺憾的是,即使沒有上述危險因子,或是雖有三高但已藉由飲食調整和藥物治療而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卻仍然有可能發生動脈硬化與冠狀動脈疾病。研究發現,超過半數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血脂濃度正常,其中也只有20~25%的人有吸菸、高血壓或糖尿病等危險因子,換句話說,高血壓、高血脂等所謂動脈硬化危險因子其實也非動脈硬化的「病因」,只不過跟動脈硬化一樣是「結果」罷了。於是,科學家持續研究,進一步發現動脈硬化與體內慢性發炎、特定維生素相對不足、以及自由基過多有關,這些發現或許無法完整解釋動脈硬化發生最初的原因,但至少更接近源頭,所以已經成為現今以「營養治療」來預防動脈硬化症的理論基礎的一部分,並獲得很好的預防效果。

狹心症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