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診治項目 -
憂鬱症
 

憂鬱症是什麼?

 「憂鬱症」這個診斷名稱,原是排除身體疾病後的純精神病診斷,指的是嚴重的心情憂鬱或加上因「很憂鬱」所導致的食慾變化、能量降低、恍神或活動減少(診斷標準參見下方)。然而,近年來憂鬱症這個診斷的卻被濫用,許多醫師把各種治不好也找不到原因的身體症狀都診斷為憂鬱症,例如胃鏡報告無異常的胃腸不適、食慾不振患者,或是心臟超音波無異常的心悸,心血管無異常的胸悶,或是什麼檢查檢驗都無異常的頭暈,或是嚴重的疲倦感…等等。不管患者是否符合憂鬱症診斷標準都開立抗憂鬱劑,並告訴患者他們是憂鬱症。讓這種現象加劇的原因,理由是抗憂鬱劑確實可以稍減症狀強度,患者覺得有效,使得這些大醫師們對這個診斷益發有信心起來。

精神失常的行銷術 (連結https://www.cchr.tw/videos/marketing-of-madness/)

吃抗憂鬱劑有效不等於憂鬱症

 事實上,抗憂鬱劑能減輕患者症狀的程度很有限,只是當患者遍尋不到能幫他們減輕痛苦的醫師和藥物時,抗憂鬱劑即使僅稍微改善他們的症狀,仍會被當作救星。在醫學上,也有借用別的領域的藥物來遮蔽症狀的例子,譬如,我們可使用抗癲癇藥來減輕神經痛患者的疼痛感,可使用抗精神藥來減輕患者的腸胃症狀,可使用抗過敏藥來增加食慾,然而,我們只是借助藥物來改變神經傳導,達到遮蔽症狀的短暫假象,所以,我們不能說神經痛患者是癲癇症,不能說腸胃不好是思覺失調症,不能說食慾不振是過敏症,當然,也不能因為患者吃抗憂鬱劑而減輕症狀,就說患者是憂鬱症。

各種檢驗檢查都正常,如果不是憂鬱症,那是什麼症?

 其實,主流西醫體系或大醫院可做的檢驗檢查都正常,不能說「所有」能做的檢驗檢查都正常,因為在主流西醫體系以外,還有很多功能醫學的輔助醫學檢驗,可以做的檢驗還很多,只是主流西醫體系裡的醫師沒有涉略而已。主流西醫體系的檢查檢驗,只有生化檢驗和影像檢查,能看到的只是疾病已導致臟器損傷時的血中生化變化、及疾病所導致的臟器結構變化,所以對於任何不會或尚未造成臟器損傷或結構變化的疾病,是查不到異常的。所以,所謂「所有能做的檢查都正常」,不代表身體正常,只是沒有適當的檢查可以發現而已。
 
 各種慢性症狀的原因和治療方式,患者可以參見本院其它網頁的介紹,真正接近病根的治療,效果必定遠優於抗憂鬱劑治標。

抗憂鬱劑能治療真正的憂鬱症嗎?

 對於真正的憂鬱症,或重度抑鬱疾患,抗憂鬱劑的效果反而受到質疑(BMC Psychiatry volume 17, Article number: 58 (2017) ),統計上重度抑鬱患者服用抗憂鬱劑之後憂鬱症狀雖然減輕,但很有限,另外,自殺的比例反而比未服用者還高。目前抗憂鬱劑(SSRI、SNRI)的機轉來自抑制體內神經突觸內的血清素再吸收,理由是血清素低的人會有憂鬱症,然而,這樣的理論已被發現是錯誤的,McGill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血清素下降並沒有使大多數人抑鬱。以自然醫學的觀點來看,憂鬱症的發生,是腦內能量低下所引起,而腦內能量低下的原因,則可能來自內分泌失衡、營養礦物質失衡、腸漏症、感染症、毒素、或事件壓力引發的腎上腺失調有關。

抗憂鬱劑的真相(請點擊閱讀)

憂鬱症的DSM-5診斷標準為
兩星期內有如下1或2再加上其他任意4項
  1. 幾乎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情緒低落。
  2. 幾乎每天大部分時間對幾乎所有活動的興趣或樂趣明顯減少。
  3. 未節食仍體重顯著減輕、或體重顯著增加,或每天食慾顯著減少或增加。
  4. 思考變慢,身體動作變少(他人觀察到的,非僅僅是主觀感覺躁動或被他人拖慢)。
  5. 幾乎每天都感覺疲勞或能量耗損。
  6. 幾乎每天都感到無價值或過度或不適當的罪惡感。
  7. 幾乎每天都感覺思考或集中力下降,或無決斷力。
  8. 反復出現死亡想法,反復出現沒有具體計劃的自殺想法,或曾企圖自殺或有具體的自殺計劃。

不論是真憂鬱症或假憂鬱症,都歡迎到博馨診所來做評估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