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慢性蕁麻疹、慢性疲勞、腸躁症、慢性頭痛偏頭痛、慢性纖維肌痛、慢性關節腫痛、肥胖、長期情緒失調失眠、甚至自閉症過動兒或自體免疫疾病等等疾病都可能與食物過敏有關,這種食物過敏,並非一般所熟知的「急性」食物過敏,而是「慢性」食物過敏,它的症狀出現比較慢,大約在食用後48-72小時才會出現,媒介過敏症狀的是免疫球蛋白G而非健保給付之「過敏原檢測」所檢驗的免疫球蛋白E,這種食物過敏的項目隨著個人愛吃的食物不同而有不同,症狀當然也各不相同。
慢性食物過敏的發生,肇因於人體免疫系統針對進入體內的某些食物成份引發免疫反應,除了少數與先天遺傳有關之外,大多數都是後天失調所致,所以部分患者當被告知對於某些食物過敏時,會懷疑的問:「我過去吃這個都沒事阿?」其實症狀會說話,「不是你愛吃的食物變了,而是你的身體變了!」
身體(體質)為什麼會改變現代人承受著重金屬暴露、農藥殘留、有毒食品添加物、水污染、抗生素類固醇止痛藥等藥物、感染…等等數不清的威脅,尤其是重金屬,會導致體內自由基過多,氧化壓力增加,免疫系統失衡,腸道絨毛上皮細胞的機能與完整性受損,於是腸黏膜通透性出現異常(腸漏症),某些食物分子未經消化完全便進入體內,引發免疫系統的反應而製造非必要的抗體,這些抗體會攻擊人體各處組織中類似的化學物質,於是出現各種慢性疾病與症狀。
想要瞭解不斷復發而難以根治的病痛與食物過敏有沒有相關性與哪些食物有關?要怎麼辦?這在過去很困難,不但可能被醫師嗤之以鼻,甚至也沒有適當的檢驗可以參考,即使是早被認為與過敏有關的慢性蕁麻疹,患者在接受一大串的傳統檢驗諸如全套血球計數、抗核抗體、補體、甲狀腺功能與自體免疫抗體、肝炎、冷凝球蛋白、皮膚測試、尿液、寄生蟲…之後,醫學教科書上也僅能無奈的表示有一半以上找不到確切的原因;更令人絕望的是,在治療上,不論最後病因診斷為何,都是給予抗組織胺、類固醇等控制的藥物,然後等待奇蹟出現,自然痊癒。
幸運的是,對於這類治不好也死不了卻很頭痛的問題,近年來終於發展出另一套較為完善的診斷和解決方案,我們現在可以透過「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來了解免疫系統對哪些食物產生了異常抗體及抗體的量,藉以訂定飲食和個人化營養治療計畫,改善症狀並減少不必要的藥物使用。對於嚴重食物過敏的患者,我們則進一步檢測體內重金屬蓄積量,視檢測結果給予必要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