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腸胃疾病(胃脹氣、胃食道逆流、大腸激躁症)】
您是否常常胃脹氣甚至胃痙孿?經常噶氣?消化慢?胃酸逆流?便祕?軟便或常常腹瀉?經常放屁?甚至胸悶、心悸?您是否看了醫生吃了藥,都只得到短暫的改善?是否依照報紙網路上健康專欄的建議進行飲食控制,卻反而越來越嚴重?是的,因為病因仍然存在,而且持續惡化。
-
常見腸胃不適症
◎ 胃脹氣、胃痙攣
- ◎ 經常打嗝、消化慢
- ◎ 胃酸逆流、胸悶、心悸
- ◎ 便祕、軟便或頻繁腹瀉
- ◎ 經常放屁
|

症狀診斷 vs 病因診斷
如果您的醫生只會做「症狀診斷」而非「病因診斷」,僅針對您的腸胃症狀開立處方,例如:「抗」痙孿劑、「抗」胃酸、「促進」腸蠕動、「止」瀉、「消」脹氣等等,那麼,即使減輕了腸胃症狀,也只是暫時的假象,當藥物被代謝排出,症狀自然又會出現。天天吃藥製造假象的結果,疾病不但不會自行痊癒,還會因錯誤的「制酸」方向,而持續惡化。
真正的病因診斷,是胃酸分泌不足、壞菌過度繁殖、營養缺乏、慢性重金屬毒性、抗生素等藥物毒性,所導致的腸胃功能異常。
多數醫師採用「症狀診斷」
◎ 使用藥物僅針對表面症狀(如抗痙攣劑、抗胃酸藥、止瀉藥、消脹氣藥) |
胃鏡與大腸鏡的限制
如果您期待做胃鏡大腸鏡可以找到病因,那您又錯了!胃鏡和大腸鏡只能觀察腸道內巨觀環境的表象,看看有沒有發炎或潰瘍或腫瘤等等症狀,但並不能觀測微觀變化和功能異常,更無法提供病因診斷。
功能性腸胃疾病的常見診斷
您常常聽到看到的診斷,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腸胃失調」、「胃食道逆流」、「腸躁症」或「大腸激躁症」、「自律神經失調」等等,都是症狀診斷,沒有提到病因。真正的病因診斷,近因來自腸胃菌叢好壞菌的消長,遠因來自體內蓄積重金屬毒素造成的腸胃消化免疫功能低下。
-
真正的病因來自哪裡?
◎ 近因:腸胃菌叢失衡(壞菌滋生、好菌減少)
◎ 遠因:體內蓄積的 重金屬毒素 → 導致腸胃消化免疫功能下降
|
從腸胃菌叢失衡到全身疾病的惡化
最初壞菌在胃和大腸內孳生,疾病繼續進行的話,壞菌會進入小腸並在小腸內繁殖,引起SIBO(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因為胃酸嚴重不足,壞菌孳生發酵,於是引起脹氣、胃食道逆流、腹瀉,進而引起營養吸收困難、便祕、腸漏症、慢性食物過敏,最終走向失眠、頭暈、肩頸僵硬、容易痠痛、甚至自體免疫疾病、癌症、及各種「所謂的」退化性疾病。
-
為什麼吃藥反而可能有害?
◎ 質子幫浦抑制劑(PPI):抑制胃酸,使原本酸性不足的胃液更為不酸
◎ 胃液不酸:加速壞菌滋生,造成腸胃道發炎,消化吸收功能接近停擺
|
綜上所述,您會了解到吃腸胃藥物,尤其是所謂的「做胃鏡才能開立的」的讓人沒有胃酸的質子幫浦抑制劑,對治療疾病病因不但沒有幫助,還有很大的傷害。如果您持續遭受腸胃問題的困擾,歡迎到博馨診所來諮詢和治療。
預約諮詢/加入LINE好友
延伸閱讀
【益生菌怎麼選才有效?醫師解析7大功效與5大挑選原則】
【功能醫學是什麼?所有人都適合嗎?三分鐘帶你了解】
功能性腸胃疾病、胃脹氣、胃食道逆流、大腸激躁症(腸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