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療法介紹 -
對抗療法(Allopathic Therapy)
 
為主流醫學(Mainstream Medicine)和我國全民健保的主要療法。
對抗療法(allopathic therapy)的特點是以症狀命名,以末端症狀為研究對象,以症狀為治療標的,以對抗的症狀部位和方式來分科別。對抗症狀的方式包括藥物和手術,訴求的是症狀立刻不見,譬如止痛藥一吃就要不痛、安眠藥一吃就要昏睡,胃食道逆流就要讓胃酸消失、看到哪裡不順眼就手術割掉..,會讓人感覺非常有效。 雖然不求治療病根,但是可以救急,或是迅速讓患者覺得症狀減輕。如果病根已不存在,患者便會痊癒,如果病根仍在,不能痊癒,便會被歸類到「慢性病患」。
除了外傷(病因非持續)和細菌感染症(病因明確)等少數可以得到真正痊癒,對抗療法善於對抗的是症狀,包括主觀症狀、微觀症狀、數據症狀、影像症狀...,所帶給患者的療效,其實是暫時的,或是說一種假相。以藥物來說,產生的假相在藥物主成分被身體代謝後就會消失,所以患者必須規律且持續使用藥物以維持假相,除非病痛已經自癒,例如感冒病毒被自身免疫系統消滅後,會自然退燒,就不須再服用退燒藥了;但,大多數疾病例如高血壓或糖尿病並不會自癒,所以對僅採用對抗療法的患者來說,一旦停藥,血壓、或血糖、或其他症狀或數據正常的假相就會立刻消失。對抗療法強調的是阻斷症狀的機轉而非病根,對於病根的解釋,多數是歸咎心理壓力、退化老化、更年期、遺傳、不運動、血液循環不良...,找不到可以遮蔽症狀的藥物時,常常會給患者鎮靜劑、抗憂鬱劑等藥物,從中樞神經的層次來營造治療效果。
藥物原非生命所需,進入人體難免引起副作用,例如某些腸胃藥、抗憂鬱劑、或感冒藥常常造成口乾舌燥甚至排尿困難,某些血壓藥常見引起咳嗽、某血糖藥常見引起脹氣、減肥藥引起心臟疾病、止痛藥導致胃潰瘍和腎功能受損、statin類降膽固醇藥物導致血糖上升、制酸劑導致消化吸收功能受損、抗憂鬱劑、抗焦慮劑、或安眠藥會改變腦部神經受器濃度引起依賴性及戒斷反應...等等。這是患者服用各種藥物時所必須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