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素不足導致憂鬱症」是一場世紀大騙局
2022年7月發表的研究
Molecular Psychiatry (2022) J Moncrieff et al.: The serotonin theory of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umbrell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重新並且嚴肅地把這個騙局攤在世人面前。
歷年來的研究文獻,非但無法證實憂鬱症患者體內有血清素不足現象,反而有微弱的證據顯示憂鬱症患者體內的血清素活性較高。若把食物中製造血清素的胺基酸拿掉,使體內血清素降低, 也並不會引起憂鬱症。相反地,研究發現,長期使用抗憂鬱劑會使患者血中的血清素下降。這樣的事實。和藥廠所宣傳的「血清素不足導致憂鬱症」剛好相反,藥廠企圖說服所有的醫師和民眾:「憂鬱症是一種化學失衡所導致的疾病,而抗憂鬱劑可以矯正這樣的失衡!」,他們的企圖和行銷得到極大的成功,抗憂鬱劑的銷售額在2019年估計達116.7億美元,在美國每六個人就有一個人被醫師處方抗憂鬱劑,但是民眾並沒有因而更健康,多數民眾反而受害。
其實,抗憂鬱劑並不是單純抗憂鬱,它們是「麻痺感覺」!
舊一代的抗憂鬱劑「三環抗鬱劑TCA」廣泛地被使用在帶狀泡疹神經痛,因為它可以降低人體疼痛的「閾值」,讓人體感受到疼痛的程度下降,麻痺痛覺,說白話一點,這並不是治療疾病,只是遮蔽身體的疼痛感。新的抗憂鬱劑,包括SSRI (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NRI (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 也是一樣的,透過不明的機轉,它們更可以麻痺身體的各種感覺,包括負面情緒如憂鬱、焦慮、恐慌,正面情緒如喜悅感、滿足感、成就感、同理心、愛,可以讓人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它會麻痺肉體的警示症狀,所以疼痛、頭暈、發麻、腸胃症狀…等可能受到遮蔽,但是正常的反射所需的感覺譬如冷熱飢餓飽足排汗排尿排便…等等所需感覺也受到影響。所以,抗憂鬱劑在各個系統的副作用不勝枚數。
(https://www.cchr.tw/videos/psychiatrys-prescription-for-violence.html)
副作用在停用後可能持續數年
研究發現,吃了抗憂鬱劑之後,自殺的機率反而上升、暴力行為增加,而性功能障礙更是抗憂鬱劑的常見副作用,從性慾下降、性器官興奮性下降或麻痺、男性勃起不全或射精延遲或困難、女性陰道和乳頭感受性下降或喪失、性高潮減少或延遲等等。即使停止使用,性功能障礙也可能持續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且可能無法完全恢復。另外,也有案例報告在停止使用抗憂鬱劑後,導致女性持續性性興奮症後群。
許多醫師把憂鬱症的診斷套用於無法解釋和解決的長期症狀
抗憂鬱劑的市場持續成長
許多醫師,當面對患者的症狀無法以檢驗檢查的結果來解釋時,就會歸咎是患者心理壓力造成(畢竟誰沒心理壓力呢),說是身心症或憂鬱症或自律神經失調症,然後開立鎮靜機和抗憂鬱劑,或轉到精神科給予上述藥品,剛好,抗憂鬱劑又可以麻痺各種感覺,這藥好像真的有效,於是醫師認定長期病痛的患者都有憂鬱症,而患者和家屬也相信了患者有憂鬱症。沒幾年的時間,好像全世界多數人都罹患了憂鬱症。結果是,真正的病因沒有得到處理,畢竟醫院生化檢查和影像檢查能找到病因的很有限,於是病根持續進展,衍生出更多症狀和疾病,且藥物的副作用再火上加油,然後醫師再開更多的藥物來試圖麻痺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