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台灣爆發首例非洲豬瘟(ASF)確診案例,政府緊急宣布全國暫停廚餘養豬。這場突如其來的防疫風暴,使社會再次關注「廚餘」這個平日被視為環保議題的角落。
然而,非洲豬瘟只是一面鏡子——它映照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台灣長年以廚餘餵豬的系統,實際上是一條將人類吃剩的重金屬與毒素,重新送回人體的循環鏈。

根據農業部最新資料,目前台灣以廚餘為主要飼料的豬隻已降至全國豬隻總數的 10% 以下,約 400 餘場廚餘養豬場。這些豬多半屬於中小型的黑毛豬場,並非出口或量販體系的白豬。
這些豬肉的主要流向,是傳統市場、小吃餐飲與肉品加工業——也就是最貼近日常飲食的部分:滷肉飯、香腸、貢丸、肉鬆、豬肝湯與骨頭湯等。
相對地,大型屠宰體系與超市冷凍豬肉,幾乎全部來自配合飼料豬,與廚餘系統的重疊極少。
換句話說,雖然廚餘豬的總量比例不高,但它的影響面卻最大,因為它正流向我們每天最常吃的食物。
「廚餘」這個詞在多數人眼中不過是剩飯剩菜,但在現代飲食結構下,它早已變質。
我們每天倒掉的食物中,包含:
• 來自蔬菜的農藥
• 來自水、土壤、海洋汙染、加工污染的重金屬汞、鎘、鉛
• 來自塑膠包材與容器的 塑化劑與環境荷爾蒙
• 以及食品加工中使用的 添加物、色素、清潔劑殘留
這些物質進入廚餘桶,再次被餵給豬吃,形同將人類飲食的毒物循環回收,並在豬隻的體內濃縮和儲存。重金屬一旦進入體內,就不會被代謝排出,而是長期沉積在臟器尤其是肝臟、腎臟、神經、骨骼等部位。

在毒理學上:
鎘(Cd) 主要蓄積於豬隻肝臟與腎臟。對人體會導致腎小管損傷、骨質疏鬆、胰島素阻抗、糖尿病、糖尿病小血管病變等;
鉛(Pb) 會誤認為鈣離子,被嵌入豬隻骨基質中;對人體會造成兒童神經發展障礙、成人心血管硬化斑塊。
汞(Hg) 以甲基汞與無機汞形式沉積於肝臟、腎臟、腦部與骨骼,其在骨中的濃度可達肝臟的數倍。對人體會造成過敏、免疫下降、腸胃功能問題、神經損傷退化。
多項亞洲地區研究顯示,豬骨中的汞含量往往高於肌肉與脂肪,甚至接近肝臟濃度。
若豬隻以魚類副產物或廚餘餵養,汞濃度會顯著上升。
換言之,我們喝的大骨湯,常常是重金屬最濃縮的萃取液。
在臨床上,我經常強調豬肝與大骨湯的重要性。
這兩樣食物並非隨意推薦,而是基於人體生化需求:
豬肝 是維生素 A、B12、葉酸、鐵、銅、鋅、硒、及許多微量元素的高密度來源。
它支持造血、神經修復、免疫功能、甲基化與解毒反應,是低碳飲食者不可或缺的營養支柱。
大骨湯 提供鈣、鎂、磷、鉀、膠原蛋白與氨基酸,
可補足低碳與生酮飲食中常見的電解質缺口,
對神經穩定、心律、血壓與結締組織修復都極為重要。
因此,豬肝與骨湯本是療癒與修復的食物。
但若來源錯誤,它們也可能成為毒素的載體——
把人類丟棄的污染物濃縮後,再端回人類餐桌。
台灣的廚餘養豬體系是一個縮影:
它表面上是資源回收,實際上是毒物的循環再利用。
人吃的重金屬 → 進入廚餘 → 餵豬 → 豬肝與骨頭累積毒物 → 回到人類體內,形成一個閉鎖的慢性中毒循環。
這場豬瘟提醒我們:疾病可以防疫,但毒物卻無法隔離。
真正該被「撲殺」的,不是豬,而是這套錯誤的飼養邏輯。
我從不主張拒絕豬肝或骨湯——
相反地,我極力鼓勵病人多攝取這些真正富含礦物質的天然食物,
對於進行低碳、生酮飲食的人,甚至對所有注重健康的人而言,都應該多攝取。但條件是:要選擇乾淨的豬。
✅ 優先選擇大型屠宰體系、標示清楚、以配合飼料飼養的豬隻。
✅ 避免傳統市場、黑毛豬或來源不明的溫體豬內臟。
✅ 若能取得牧場自養、飼料來源可追蹤的豬肝與骨頭,是最理想選擇。
只有當我們確保「豬吃得乾淨」,
豬肝與大骨湯才能重新成為真正的營養寶庫,而非毒物回收場。
謝伯欣醫師簡介
主要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
台北榮總家庭醫學科&毒物科總醫師
衛生署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總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主治醫師
美國功能醫學學會會員
現為博馨診所院長